Pre:
无屿咖啡Neverland零基础咖啡课程
过一遍,有个印象就好,忌过度做笔记,浏览下第三方的思维导图就好。
咖啡的一生:
历史&现状:
咖啡传播史:
-
起源地:非洲埃塞俄比亚与南苏丹交接处的高原地区(埃塞俄比亚)
-
第二站:也门 公元500年左右最早人工栽培咖啡的地区
-
第三站:印度 公元1600年左右巴巴布丹引入7颗咖啡种子
-
第四站:印尼爪哇 1700年左右 大航海时代开启,荷兰人把咖啡到了印尼的爪哇
-
第五站:美洲 1720年由法国海军军官狄克鲁引入。
1714年阿姆斯特丹市长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一株铁皮卡的树苗 ,然后法国海军军官狄克鲁求树未果,偷树到法国在南美属地马丁尼克岛。
咖啡植物学&品种简介:
适合种植在热带,大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比卡种有近一半是异花授粉的,所以它咖啡的基因会更加的丰富,同时蕴藏着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想法激发出两个新想法,然后二生四,四生八,这个技术连锁反应在整个社会来回激荡,不断累积力量,变化永不停息。——《技术元素》KK
咖啡采收&处理:
采收方式:
速剥采收法/撸串法和 精挑细选法的市场价是一公斤果实0.8和1.5 rmb。
联想起前同事准备创业搞的AI水果疏果机。他给我看的PPT里面,葡萄疏果是1.6一串
咖啡果实的构造:
咖啡处理:
将咖啡豆含水率降低到12%,在此含水量,咖啡生豆能存活1-2年,咖啡豆一旦死亡会出现木屑等瑕疵风味。
处理法分类:
-
日晒:保留完整的果肉和果皮 风味上有发酵感、甜感好、酸度低 、重量感高
-
蜜处理:去掉果皮,保留有果肉和果胶的,十分接近日晒、发酵感弱于日晒,甜感突出、重量感弱于日晒、
-
水洗处理:内果皮+咖啡豆 发酵感不明显、植物、新鲜植物花果的香气、口感轻薄、酸质明亮
-
湿刨:只有咖啡豆本身 有典型的草本、香料的香气、甜感不错、酸度偏低、苦味偏重、醇厚度重
-
特殊处理法:区别四种传统处理的其余处理方法
不用特别去记,到时候多看一些纪录片就好,多点画面,方便记忆
-
发酵感:能够让你联想到果干、果脯、成熟水果或者酒类香气的
-
浮选:在处理之前,利用水的浮力去除树叶树枝等杂物以及一部分坏果·
咖啡烘焙:
化学反应:焦糖化反应 +梅拉德反应或者说褐变反应
养豆期:烘焙是原先致密的结构转变成蓬松的蜂窝状结构,内部附着二氧化碳气体,需要一段让咖啡豆在阴冷干燥的地方静置,排除内部二氧化碳气体,让烟熏感褪去,通常时间为3-10天
soga,怪不得,刚买来的豆子都需要放几天。
烘焙的5个阶段:
-
第一阶段:脱水
- 咖啡生豆吸收热量,水分受热蒸发
-
第二阶段:转黄
- 热量吸收到一定程度,咖啡颜色逐渐转黄
-
第三阶段:一爆
- 持续加热会让咖啡豆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断增加,这些气体使咖啡内部压力增强,导致咖啡豆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咖啡豆膨胀开来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
-
第四阶段:发展
- 咖啡豆风味得到发展,并发生一部分的类别上的转变,通常精品咖啡在该阶段就结束了。
-
第五阶段:二爆
- 咖啡持续吸收热量,体积不断膨胀,直到细胞被撕裂,发出相比一爆而言较为沉闷的噗噗的爆裂声
烘焙度具体划分:
烘焙瑕疵:
有4种:
-
发展不足:
- 有咖啡豆没熟,表现为有刺激性的酸,风味额度持续时间短,尾韵缺失烘焙过程中总能量不足,火力太小或者时间太短
-
发展过度:
- 有咖啡豆熟过头,类似于糖水熬糊了,火力太大或者时间太长,导致芳香物质收到破坏,表现为酸质沉闷,香气上会以烘烤类为主
-
焙烤:
- 火力小且时间长,类似于煲鸡汤时没味的鸡,焦糖化持续时间过长,咖啡整体味觉体验十分平乏,不酸不苦不甜,有类似于爆米花燕麦谷物的香气
-
灼烧:
- 咖啡豆表面接触到了比较高的温度导致
咖啡萃取:
萃取理论:
萃取:用水溶解咖啡中物质,成为咖啡液
-
萃率=溶解的咖啡物质/粉重
-
浓度=溶解的咖啡物质/液重
-
研磨和萃取的关系:其他条件不变时,研磨越细,萃率越高,研磨越粗,萃率越低
-
水温和萃取的关系:其他条件不变时,水温越高,萃率越高,水温越低,萃率越低
SCA(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建议萃取水温为92-96℃,实际操中范围选择更广,甚至会用到80℃的水黄金粉水比:1:18
金杯萃取范围:浓度在1.15%-1.45%,萃率在18%-22%
-
浓度过高:酸味和苦味突出,甜感不好,口感厚重,香气不好
-
浓度过低:味道淡,口感轻薄,甚至出现水感
-
萃率过高:风味杂,出现令人不悦的味道
-
萃率过低:酸味偏尖锐,甜感和风味不明显注水方式:稳定和可复制
萃取形式:
总体分类:
-
浸泡式萃取:咖啡粉加水,在合适的时间结束萃取过程;
- 常见场景:杯测、法压壶、聪明杯、虹吸壶等;
-
滴滤式萃取(又称过滤式萃取):水通过咖啡粉层,带出咖啡物质;
- 常见场景:手冲、意式、冰滴、爱乐压等。
常见过滤介质:
-
不过滤(如,杯测和土耳其咖啡)
-
金属滤网过滤(如法压壶):可以重复使用,不会过滤掉咖啡油脂,但无法过滤咖啡渣,有细分残留;
-
滤纸(如手冲):过滤掉几乎所有咖啡渣,但也过滤掉几乎所有油脂;A.原浆(有木头或纸的味道);B.漂白(推荐);
-
滤布/法兰绒:保留部分油脂,也可过滤咖啡渣,养护困难;
常见浸泡式萃取方案:
-
杯测:用来评估咖啡的品质,展现咖啡在冲煮后的具体面貌;
控制参数:研磨度、粉水比、水温,浸泡时长;
注意:为客观评价咖啡豆表现,不应该加入其他不必要的操作,如把杯测碗拿起来、摇晃闻干香,或注水时加入搅拌;
Tip: 可以根据杯测时的状态,设计咖啡豆的冲煮方案;如觉咖啡太淡,可以提升浓度;如果杯测中没有杂味,可以把萃率提升一点。
-
法压壶:便捷,饮用体验接近杯测,用金属滤网过滤掉咖啡渣;
建议:浸泡后静置让细分沉淀,再倒出时剩余部分,不要倒光; -
聪明杯:一种装有阀门的滤杯,放置到杯子/分享壶上时,阀门会被顶开;
过滤介质:滤纸;与法压壶相比,推荐购买V60款聪明杯,一杯两用。 -
虹吸壶:利用虹吸原理萃取的器具;利用压力差使下壶的水加热后来到上壶,萃取上壶的咖啡粉;撤掉热源后,咖啡液体回到下壶;过滤介质:法兰绒或滤纸。
常见滴滤式萃取方案:
-
(用于手冲的)滤杯、手冲壶等:
-
滤杯: 滤杯的形状会影响到咖啡粉层状态和萃取流速,加上注水方式变化,可玩性非常高;
-
手冲壶:材质有珐琅、铜、不锈钢等;分为温控和不控温两种;特殊设计-纤细壶嘴、壶内限流阀等;过滤材质:滤纸,或者兼具过滤功能的金属滤杯;
-
冰滴壶:手冲的自动化版;通过阀门控制好水的流速;水温零度,萃取时间很长;类似还有冷萃(法压壶的冰镇版)。
-
意式咖啡机:利用高压、蒸汽与水的混合物,快速通过咖啡粉层,瞬间带出咖啡物质;萃取出的咖啡浓度较高,口感厚重,即浓缩咖啡,是制做诸多饮品的主要材料(如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分为:半自动(自己布粉、压粉等)/全自动(机器代劳)。
注:无论何种萃取方式,都在萃取理论的框架之中。
咖啡的感官描述:
基础味觉的主要来源:
-
酸:柠檬酸、苹果酸等不同有机酸
-
甜:糖、香气,基础味觉的相互作用
-
苦:咖啡因、奎宁酸等生物碱
因为液体密度、内含物质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重量感和触感;
咖啡里有数百种不同芳香物质,排列组合赋予咖啡无限可能性:
咖啡中香气的大类:
-
酶化组:水果、花香、清新植物等
-
焦糖组:可可、坚果、糖、甜草等
-
干馏组:香料、发酵产物等
-
瑕疵组:泥士、化工和品、腐败等
品鉴咖啡
最重要的人体感官:
-
味觉:咖啡中的酸甜苦
-
触觉:咖啡的口感体验
-
嗅觉:咖啡的不同香气
人对苦和酸的敏感度,远高于对甜的感知;
酸与苦过于集中时,可能会带来“咸”感,浓缩咖啡“咸”,可以加水稀释后再确认。
酸+苦=“咸”,哦豁
咖啡品鉴训练:
-
建立基础味觉的强度标准,
如:什么是中等的酸;标准掌握越透彻,越能准确描述咖啡基础味觉;
-
香气(嗅觉)类似;
从业者能准确描述,(往往)不是因为嗅觉特别敏锐,而是通过训练记住了更多不同气味,在感受对应香气之后,能准确回忆。
训练目的:形成记忆库:对于香气的记忆,对于不同类別的酸、甜、苦记忆;
-
触觉:俗称口感(BODY);
训练方法:使用常见的不同饮品(如红茶、牛奶)进行对照,理解不同重量感和触感。描述咖啡口感两个维度:重量感+触感;重量感—> 轻/重、厚/薄、水……
触感—>滑、顺、涩、圆润、饱满……
切记:无论有无训练,要诚实表达感受。
总结-感官描述主要内容:通过风味类别,香气、味觉强度和口感描述咖啡;
训练方式:记住更多香气类别,确立强度和口感标准;
Refs:
Inspire:
-
大部分笔记的文字来自b站评论区下方课代表的笔记,应该是能通过ai工具生成视频内容,或者有什么方式摘取出字幕出来。
-
哦豁,小小一杯咖啡,学问挺多,除了咖啡本身,还可以结合其背后的历史和经济学进行学习研究,毕竟它是一个如此让人上瘾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