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ryptoDailyRead-250818

比特币以太坊涨不动了?揭秘锁住加密市场的四重枷锁

这四股力量如同四面无形的墙,共同构筑了当下的市场困局:

  1. 华尔街通过ETF涌入的百亿买盘,撞上了来自早期持有者“史诗级”的利润兑现之墙;

  2. 以太坊DeFi生态内部,一个由算法驱动的去杠杆引擎正源源不断地制造抛压;

  3. 衍生品市场则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散户的投机狂热与专业机构的深度对冲并行不悖;

  4. 而最根本的,是高企的美元稳定币收益率,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走了本应冲入风险资产的新增流动性。

表1:市场结构性压力关键指标(2025年8月)

20250821133019

旧资金在换手,互相买卖新的资金流入稳定币理财和山寨币

平静的幻象:一场十亿美元杠杆清洗的警示:

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7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远超预期,这个明确的宏观利空信号,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消息传导至高度杠杆化的加密市场,后果是灾难性的。24小时内,全市场清算了超过10.2亿美元的衍生品头寸,波及超过22万名交易者。
比特币价格从超过124,000美元的历史高位迅速回落。

但这次清算的关键,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其极度的不对称性。在被血洗的头寸中,多头仓位高达8.72亿美元,而空头仅为1.45亿美元,比例悬殊
这无可辩驳地证明,在事件发生前,市场早已被过度、单边的看涨情绪所绑架
交易者们建立了庞大的杠杆多头,却缺乏足够的风险对冲,整个市场结构“头重脚轻”。

PPI报告只是扣动了扳机,而子弹早已上膛。这次闪崩,是对这种内部结构失衡的一次必然且残酷的修正。

历史性的交接:ETF的需求遭遇“元老”的抛售之墙:

市场停滞的第一个核心矛盾,在于一场新旧资本之间历史性的资产交接。

根据Glassnode数据源,8月份美国现货比特币ETF的周度净流入维持在数亿美元的稳健水平。
这股来自华尔街的机构买盘是真实且持续的,但它面对的,是同样巨大的卖盘。

20250821133317

Glassnode的报告揭示,2025年7月是比特币历史上抛售最严重的月份之一,长期持有者(Long-Term Holders)以每天高达10亿美元的速度实现利润
这些市场的早期参与者和建设者,正在将他们持有的比特币,卖给通过ETF入场的新机构。

BTC: Long-Term Holder Net Position Change(比特币长期持有者净持仓变化)

20250821133517

结合走势解读:

  • 2024年9月 – 10月大量绿色柱子 → 长期持有者疯狂买入,囤积 BTC。价格也从低位开始反弹。

  • 2024年11月 – 2025年2月出现大面积红色柱子 → 长期持有者开始大量卖出,可能是因为 BTC 涨幅吸引他们获利了结。同时价格在上涨过程中出现波动。

  • 2025年4月 – 6月又出现较多绿色柱子 → 说明长期持有者再次回归买盘,增加仓位。价格也随之稳步走高。

  • 2025年7月 – 8月出现明显红色柱子 → 长期持有者抛售,价格在高位有一定压力。

这张图可以看作 长期资金的进出信号:

  • 绿色 = 长期看多资金入场,价格通常有支撑。

  • 红色 = 长期持有者抛压,价格可能承压或进入调整。

需要会员才能看,link

将这两组数据放在一起,市场的停滞便得到了完美的解释。这并非牛市引擎的熄火,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轮换。
这是比特币历史上第一次,一边是受严格监管、以资产配置为目的的机构买方,另一边是经历过多个周期、以实现人生级财富为目的的早期持有者卖方

当前的价格横盘,正是这两股力量达到动态平衡的体现。
ETF的资金流入,成功吸收了来自成熟投资者的巨大抛压,避免了价格的崩溃。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的停滞恰恰是其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场从“信念驱动”到“配置驱动”的资产大转移,过程必然漫长且充满摩擦,从而导致了价格在短期内的上涨乏力。

DeFi去杠杆引擎:来自以太坊核心的持续逆风

市场的第二个结构性压力,源自以太坊DeFi生态内部,一场由协议机制驱动的大规模去杠杆。

截至8月中旬,以太坊信标链的验证者退出队列规模达到了历史峰值。
约有价值31亿美元的ETH正在排队等待解除质押,而等待进入质押的ETH仅有约4.8亿美元。
这种资金流向的严重失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潜在卖压。
20250821133947

其根源,是一种曾广受欢迎的DeFi杠杆收益策略的崩溃。
过去,投资者通过将质押的ETH(如stETH)存入Aave等借贷协议,循环借出更多ETH进行再质押,以放大收益
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ETH的借贷利率低于其质押收益率
然而,近期的市场波动导致借贷利率飙升,一度超过了质押收益,使得整个策略从盈利转为亏损。

这迫使所有参与者必须平仓,唯一的途径就是:解除质押,取回原生ETH,偿还贷款。
这一系列被迫行为,直接导致了验证者退出队列的“大堵车”。

与市场情绪驱动的抛售不同,这股卖压具有两个显著特征:机械性和非弹性。
它是一个基于协议利率的冷冰冰的经济决策,与市场情绪无关
并且,由于卖出是为了偿还债务,这种需求是刚性的,不会因为价格反弹而消失。
因此,这价值31亿美元的退出队列,如同一个设定好程序的卖单执行引擎,在未来十几天内,将以可预测的速率,持续不断地向市场释放ETH供应,成为以太坊价格难以逾越的结构性阻力。

分裂的市场:衍生品交易中的投机与对冲:

第三重压力,体现在衍生品市场传递出的高度矛盾的信号之中,它揭示了一个“精神分裂”的市场状态

一方面,市场的投机热情在山寨币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
莱特币(LTC)的未平仓合约量达到12.7亿美元的历史峰值,瑞波币(XRP)更是飙升至超过30亿美元。
未平仓合约量的激增,反映了大量杠杆资金正涌入这些高波动性资产,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被推向了极致

然而,在市场的另一端,被认为是“聪明钱”的专业玩家,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谨慎。
在比特币期权市场上,行权价在8万至10万美元区间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s)持仓量,几乎是同一区间看涨期权(Call Options)的五倍之多。
这意味着,机构和专业交易员正在投入真金白银购买“保险”,以防范市场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调。

这种投机与避险并存的矛盾状态,构成了一种典型的“杠铃式”市场结构。市场的风险被配置在两个极端:

  • 一端是追逐高回报的山寨币投机者,

    • 另一端是寻求极端风险保护的专业对冲者。
  • 而代表着广泛、稳健、中期看涨信心的“中间地带”,却异常空虚。这种内在的分裂使得市场结构极其脆弱,缺乏统一的共识来推动价格突破关键阻力位。

  1. 看跌期权(Put Option)是什么?定义:看跌期权就是一种合约,它赋予持有人在未来某个时间 按约定价格卖出资产(这里是比特币)的权利。

举例:如果你买了一张行权价8万美元的比特币看跌期权,那么即使未来市场价格跌到6万,你依然可以8万的价格卖出(当然,合约对手方要按约定接盘)。

  1. 为什么说它是“保险”?

想象你手上已经持有很多比特币:
如果市场一路上涨,你可以享受盈利。
但如果市场突然下跌,你的资产就会大幅缩水。
这时候你可以买 看跌期权,它的作用和保险一样:
市场跌了:你手里的比特币亏钱,但看跌期权升值(因为你能用更高的行权价卖出),从而抵消一部分损失。
市场没跌甚至涨了:看跌期权可能作废(相当于保险没用上),但你本身的现货比特币赚到了。

所以,买看跌期权就像是给自己仓位买了一份 防跌保险。

  1. 为什么机构要这么做?

他们可能已经持有大量比特币或相关资产,不想被大跌伤到。买入行权价在 8 万~10 万区间的看跌期权,说明他们担心:即便比特币涨到高位,也可能迅速回调。换句话说,机构不是在赌市场一定跌,而是在 花钱对冲风险,避免极端情况发生时血本无归。

流动性的代价:当“无风险”收益过高时

第四个,也是最根本的压力,来自于整个加密生态系统中高昂的美元流动性成本。

当前,无论是中心化平台还是去中心化协议,美元稳定币的存款年化收益率(APY)普遍维持在5%至14%的高位。
在一个与美元1:1挂钩的资产上能获得如此之高的回报,这在传统金融世界是难以想象的。

它只说明了一件事:市场极度“缺钱”,对美元流动性的需求极度旺盛。

这种高收益率环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流动性黑洞”。
对于基金和成熟投资者而言,当他们可以在一个低风险资产上获得接近两位数的年化回报时,将资金“停泊”在这个安全的港湾,便成了一个极其理性的选择。

这导致了一个关键问题:新增的流动性无法有效转化为价格上涨的燃料。大量本可以流入比特币或以太坊的资本,被高利率所吸引,直接进入了无风险(或低风险)的套利策略。这些资本被困在了加密生态系统的“货币市场”层,而未能渗透到“资本市场”层,从根本上削弱了市场的上攻动能。

结论:警惕那只名为“降息”的靴子:

综上所述,当前市场的停滞,是四重结构性压力共同作用下的脆弱平衡。

  1. 机构买盘被早期持有者的抛售和专业投资者的对冲所抵消;

  2. DeFi的去杠杆引擎持续施压;

  3. 而高昂的美元资金成本则抑制了新增杠杆买盘的入场意愿。

在这样脆弱的内部结构下,市场似乎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美联储即将开启降息周期的宏观预期上。
然而,金融市场的古老智慧一再警示我们:“买预期,卖事实”(Buy the rumor, sell the news)

当降息这只靴子真正落地之时,市场迎来的,或许并非新一轮的狂欢。
考虑到持续的通胀压力,美联储的降息很可能被市场解读为对潜在经济衰退的官方确认。那一刻,降息本身可能从一个关于“流动性增加”的利好故事,转变为一个关于“经济基本面恶化”的利空故事

这一叙事的转变,极有可能成为引爆当前所有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导火索。
届时,降息不仅无法提供新的上涨动力,反而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触发一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出清。

在这艘暂时搁浅的加密航船上,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爆仓10亿,是好事:

人生里的复利效应

很多重要的事都有复利:投资、关系、认知、健康等,但我们经常忽略这种长期力量。
巴菲特自 1960 年以来年化 19%,复利下来 5 万多倍,仅 19% 年化就能这样,真的很可怕。复利的核心是执行次数,次数越多,收益越大

所以有三个点特别重要

  • 大概率:选大概率正确的事;

  • 小行动:用小步快跑持续行动;

  • 不中断:可以休息,但不要中断

复利的关键不是速度,而是次数与不中断的坚持。

还有一个很有启发的“认知五角星”框架:
一个概念从五个维度理解更清晰:概念本身、应用、故事、相同观点、相反观点
用框架一套,很多似懂非懂就不再内耗了。

我来时的路:

2.傍晚在海边看书,继续看《段永平投资问答录》。还是老生常谈的那些投资理念: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保持本分。
这些道理大家都听过,但真的不好做到。能坚持做的人,应该能拿到大的结果。

还有一个就是“不为清单”。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不为清单。本质还是做对的事情——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对的,把它排除掉。

投资中也有很多“不为清单”,比如不加杠杆、不做合约、不all in等等

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
不加杠杆、不做合约、不all in
不加杠杆、不做合约、不all in
不加杠杆、不做合约、不all in

段永平说,我们选择做的事情代表了我们是谁,同时我们不做什么事情,也往往表现出我们是谁

冥冥之中,我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一定要来到深圳这种超一线城市。这里适合我这种性格去折腾冒险,这里有非常多的机会,也有很多优秀的人。
就像纳瓦说的,人生最关键的几个决策是:做什么事,和谁在一起,在哪个地方

我钱是怎么亏完的!大概有三个认知坑:

钱是怎么亏完的!大概有三个认知坑🕳️
分别是:德州,合约,抄底

第一坑:德州:

在这里我给行业兄弟们一个切身的建议多玩女人少玩牌
女人顶多掏空你的身体,而德州能掏空你的口袋

第二坑:合约:

但是一旦遇到单边行情单子做反的时候一次性亏损就能把你打回原型因为没有控制仓位导致越玩越大前面十几单的利润可能后面一单做错方向

我朋友就是这样的。。。hhh

有几个问题:

  • 第一个是不会控制仓位,欲望赌性越来越大。

  • 第二个我开单没有止损,爆仓即止损。

但凡跟赌沾边的,大家都知道,当受到猛烈的刺激冲击过后,一般的就很难有兴趣就比如合约,一旦你控制不住欲望,单子只会越开越大,一旦开过几十万u的仓位过后,几万u的你会越玩越没劲

所以,慢慢欲望越来越大,越陷越深,当你发现的时候,已经泥足深陷只有亏完冷静下来反思才会明白:合约就不是人能玩的,十赌九输,不赌为赢

第三坑:认知陷阱——抄底:

抄在半山腰,那是运气好的。更多时候,你以为的“铁底”,不过是半山腰上的一个小平台,下面还有十八层地狱等着你。

你以为在“捡便宜”,庄家笑你在“接飞刀”。项目基本面早烂透了,或者大势已去,你还在那YY“价值回归”。跌了90%?它还能再跌90%!

摊平成本?那是慢性自杀!越跌越买,就像不断给一个无底洞扔钱。
本来只想小赌怡情,结果仓位越滚越大,最后成了你资产组合里的“毒瘤”,深套其中动弹不得,眼睁睁看着它归零,或者漫长阴跌磨光你所有耐心和本金。
“机构成本”、“历史低点”都是心理安慰剂。市场情绪崩了的时候,谁管你什么成本?趋势的力量能碾碎一切你以为的“支撑位”。
你以为抄了机构的底?说不定机构早割肉跑路,或者反手开空在等着你呢!

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沉默杀手。你抄的“底”,可能一两年、甚至更久都解不了套。
看着其他机会在你眼前飞,你的资金却被死死锁在“地下室”,那种煎熬,比一刀割肉还难受。
牛市来了,别人的本金在翻倍,你还在苦苦等着回本。

抄底的诱惑在于,它让你觉得自己在“逆势布局”,是“聪明钱”。
但绝大多数时候,你以为的“底”,只是下跌中继站。
市场真正见底,往往伴随着极度的恐慌、绝望和流动性枯竭,那时候,99%喊着抄底的人,早就吓得不敢动手或者没钱动手了。
你,大概率不是那幸运的1%。

所以,认清现实,看清自己,所谓的认知不一定是觉醒可能是陷阱

为何市场四年周期论是无稽之谈:

  • 有空重读?✅

含了大量价格表,读了第一遍,有点看不懂

https://www.1995digitalassetresearch.com/p/why-the-four-year-cycle-is-bullshit?r=8qkiv

牛市不会在人人都准备获利了结、扬长而去时见顶。
它会在人们争相加杠杆、抵押房产以求购入更多股票时见顶。
它会在你那些头脑简单的朋友/邻居/表亲或叔叔赚得盆满钵满,远超其能力范围,然后辞去工作转行做投资专业人士时见顶。
它会在再也没有人、我是说再也没有人看空时见顶。

价格结构与行为:

从这一轮周期一开始,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市场的结构和行为与之前的周期有所不同。
原因在于新的资产和市场会经历不同的成长和采用阶段。这让我想起了彼得·林奇关于公司风格会随时间变化的观点

企业并非永远都是高增长企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转变为增长速度较低的企业,但会在行业中成为中流砥柱。

这是一个典型的采用周期,其中第一个周期是炒作周期,这是一个典型的采用周期,其中

  • 第一个阶段是炒作

  • 第二个阶段是成长的阵痛和不确定性

  •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大规模采用开始

早期的大多数用户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让我们来看看亚马逊的案例,包括其生命周期和市场结构,并将其与比特币和以太坊进行比较。

20250822002812

我们展示了亚马逊(AMZN)当前的结构和行为与我们目前在主要加密货币中所目睹的情况之间的密切关系。

显然,2017 年初的周期是由大量炒作推动的,类似于 1999 年的亚马逊。然后 2021 年的牛市在结构上更像是横盘整理,而非大幅扩张。

20250822003425

这是该资产能否在 2020 年的崩盘和 2022 年的熊市中存活下来的关键考验,以证明其是否名副其实。

同样,亚马逊(AMZN)直到 2008 年之后才创下历史新高。它经历了漫长的斗争,才证明自己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得以存活,并且确实能够打造一个长期可行的业务

最后,我们迎来了大规模采用阶段,早期的大多数群体开始加入进来。
这是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所面临的最后一道障碍。

曾经有人提出的最后一个论点——“如果政府禁止它怎么办?”——如今已不复存在。
政府不仅没有禁止它,反而竭尽全力去接纳它。这正是典型的采用曲线发展过程。

每一轮活下来的只有价值币,例如btc,eth。他们就像好公司Amazon和apple,会经历炒作阶段、成长的阵痛阶段、大规模被开始采用阶段。

道琼斯:

让我们退一步,来看看道琼斯指数。
道琼斯指数无疑是任何认真分析师的最爱图表,因为在 Trading View 上其价格历史可以追溯到 1896 年。
拥有超过 100 年的数据,这是我们可以依据的最优质的数据集

回顾道琼斯指数的1年期走势图,我们可以发现,在其历史上曾有三次持续超过十年的盘整。在前两次盘整之后,其扩张期大约为 17 至 23 年。最近一次盘整发生在 2000 年至 2013 年。
目前,这次上涨仅持续了 16 年,如果这是顶部的话,这将是历史上最短的一次。

20250822003818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从 2008 年低点开始的这轮长达 16 年的牛市,就会发现有四次它都重新试探了之前的高点。

  • 2015 年的底部是对 2008 年顶部的重新测试。

  • 2020 年的底部是对 2015 年顶部的重新测试。

  • 2022 年的底部是对 2020 年顶部的重新测试。

  • 而最近 4 月的底部是对 2022 年顶部的重新测试。

20250822003903

市场如同时钟般精准,不断将之前的顶部转变为支撑位,同时沿着这波牛市通道上行。

不过,关键在于每次回调后市场上涨的时间。
从上图可以看出,最短的上涨周期为 22 个月。而目前,从 4 月的低点算起,我们才上涨了 5 个月。
若以最短的 22 个月上涨周期计算,那么市场将在 2027 年初达到高点。

从牛市转熊再转牛:

另一个让我坚信这轮牛市才刚刚开始的原因在于四月的暴跌
我认为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那次崩盘给股市和加密货币市场带来的恐慌程度。我们谈论的是市场情绪、时间以及价格,都已处于严重的熊市水平。
我们看到的读数与 2020 年、2008 年和 2000 年的超卖水平和恐慌程度相当。市场完全崩溃。
这实际上为这个市场提供了启动新一轮牛市所需的动力,这一轮牛市的持续时间和强劲程度将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20250822004119

只需看看上面图表中的相对强弱指数(RSI)读数。
周线 RSI 仅三次达到这些水平,而这三次都是熊市底部。
4 月的低点相当于熊市底部,这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上涨空间。

铜/金比率:

这是铜/黄金比率图表,自 2013 年以来,它一直在预测比特币的抛物线走势和周期顶部。

每次该图表触底反弹时,比特币就开始了最迅猛的扩张。随后,当它见顶时,比特币也持续处于高位。

20250822004212

我觉得这张图很有意思,原因有二。除了相关性(我见过最明显的)之外,时间方面也很有趣。
这张图表目前正处于低点,假设它正在触底,那么典型的牛市周期为 17 个月。

顺便说一下,我想给您展示一下来自Stansberry Research 的数据,该数据突出了交易员承诺中对比特币的空头头寸。

目前我们的看跌程度达到了自 2021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0822005120

20250822005153

格统计了过去 6 年的历史数据,对比了当 COT 达到极端水平时,后续比特币的表现:

After Extreme:在达到极端看跌水平后的回报率。

  • 3个月后上涨概率:23%

  • 6个月后上涨概率:43%

  • 1年后上涨概率:85%

All Periods:在所有时间段的平均回报。

  • 1年后上涨概率:65%

结论:当市场出现极端看跌时,其实往往是一个底部信号,后续 1 年内大概率会出现明显反弹。

山寨币:

接下来是山寨币。关于山寨币,我没什么好说的,只是觉得山寨币市场大行情的前景非常光明。
然而,大的市场波动需要时间,正如你所见,如果这些波动要有时间完成,那么四年的周期就毫无意义了。

看看下面的“其他”图表,如果你觉得这有任何看跌迹象,那你就不能自称是分析师了。
单凭这个结构,你就能对山寨币产生极度乐观的预期。

此外,我们知道市场突破旧高点所花费的时间越长,其波动的幅度就越大。

20250822005333

这种情况一旦爆发,很难说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但我非常怀疑它会在经历了近 5 年的酝酿之后,仅仅持续 8 周就结束。

最近这次熊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持续得更久。
所以当它突破时,我们应该期待一次大幅上涨,更重要的是,会持续很长时间。

20250822005418

你不可能认真分析上述任何一张图表后得出突破会在八周内结束的结论。
从这些图表来看,我们预计上涨行情会持续 12 至 18 个月。

总结一下:

这番话确实有点夸张,但我确实强烈认为,有大量数据表明,这次四年一轮的加密货币周期不会结束。
在我看来,当前的逆向观点很明确,无论是股票还是加密货币,都将大幅上涨且持续更长时间。

尽管人人都在担忧四年周期和估值过高,但我建议好好审视一下实际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撑这种担忧。

在以太坊尚未创下新高、山寨币即将突破四年盘整区间之际,太多人随时准备抛售,而从道琼斯指数和铜金比来看,市场告诉我们,行情的上升空间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

正如我前几天在 X 上所说,长周期更难,而不是更容易。
而且由于人们认为我们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周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那样他们就会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并非如此。周期越长,人们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大。

没有多少人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从 6 月 22 日的低点到 4 月 24 日的高点,以太坊确实经历了一轮完整的牛市,随后又经历了一整年的熊市。
从时间、价格和市场情绪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表明这种观点是准确的,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这一点。

担忧、恐惧和怀疑这堵墙,会继续推动这轮牛市持续的时间远超任何人的预期。
大多数人受困于四年周期这一事实,不过是给这团火添了又一根柴。

请记住,市场会尽一切努力来欺骗尽可能多的人。

尽管我们正步入一个漫长的牛市,但这并不意味着过程会一帆风顺。
途中会有下跌、回调和修正,甚至会让最有经验的老手也感到迷惑。
拥有一个理解市场状况的框架对于帮助你找到众多投资者都在努力寻找的正确位置至关重要

Chainlink主题研报:LINK有20-30倍上涨空间?

https://docsend.com/view/d9zgwzxxfbdjg7ck

以下为研报主要内容:

LINK代币代表了我们所见过的最佳风险/回报投资机会之一:

  1. 30万亿美元长期大趋势的主要受益者;

  2. 在链上金融中间件领域拥有完全的垄断地位

  3. 被低估且其叙事被严重误解的资产

  4. 近期有改变市场叙事的催化剂

  5. 实际合理的 20-30 倍上涨空间;(客观上不如它的)同类代币交易溢价达 15 倍。

30 万亿美元长期大趋势的主要受益者:

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向代币化的结构性转变:将现实世界的资产、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数字化到区块链轨道上。
行业预测显示,到2030年末,将有数十万亿美元的资产被代币化,涵盖国债、房地产、基金、大宗商品和货币。
这种转型需要一个安全、标准化且合规的基础设施层,以连接传统金融(TradFi)与新兴的链上经济。

Chainlink已经确立了作为这一基础设施层的地位。
作为链上数据交付和跨链互操作性的事实标准,Chainlink 每天保障着数千亿美元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价值,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美国存管信托和结算公司(DTCC)、摩根大通(JPMorgan)、欧洲清算银行(Euroclear)、万事达卡(Mastercard)以及主权国家项目等提供关键任务系统,并在最高政策层面得到认可,包括《白宫数字资产报告》(下图为节选)。

在链上金融中间件领域拥有完全的垄断地位:

没有任何竞争对手能在技术可靠性、整合广度、合规准备度和机构信任度等方面与 Chainlink 相提并论。一旦整合,它就成为关键任务基础设施,具有高昂的转换成本和自我强化的网络效应。

20250822012241